陕西西咸新区:全面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陕西西咸新区:全面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程晖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陕西西咸新区积极抢抓西安-咸阳一体化、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等重大发展新机遇,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坚定不移发展产业,持续发力优化生态、宜居和营商环境,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进步,迈上了新台阶。

创新驱动持续提升发展活力

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着眼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着力打造能力更强、创新更活跃的区域经济引擎。

一是加速聚集创新资源。全力支持西安交通大学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空军军医大学等加快建设,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重点高校加强对接,不断形成新的更大合作。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前三季度,秦创原总窗口累计引进112个项目,总投资1099.31亿元,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50家、增长96%,并成功入选全国“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源杰半导体等14家企业纳入省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库。

二是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结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制定发布了新区优化营商环境18条、打造宜居宜业环境10条、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建设15条政策措施,连同省、市系列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秦创原政策体系。推行“免申即享”,符合条件的企业不需申报即可享受政策支持,已为45家科创企业兑现奖补资金2941.39万元。设立引进9支基金、总规模26.07亿元,中国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共发行36款科技金融产品,发放货款9500万元。联合发起设立2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和30亿元的“秦创投”信托计划。

三是加快“三器”建设。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规划建设科创载体93个2217万平方米、年内可交付使用309万平方米,引进清控、小米等孵化器12家,汉中、宝鸡等多家省内地市离岸研发中心试运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畅通转化通道,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合作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种子基金完成投资决策项目252个、设立公司176家,累计举办路演46场、推出转化项目160个。

加快推进新区产业基础高级化

陕西西咸新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产业升级扩量,构建高端产业新体系,加快推进新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加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

2020年西咸新区生产总值增长7.2%,总量较2017年翻了一番;固定资产投资有效扩增,4年完成8475亿元、年均增长11.4%,2021年前三季度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07亿元、增长19.2%,其中税收占比80.6%,预计全年将突破百亿。

坚持产业立区,1~9月份累计引进内资1358.86亿元、外资5.73亿美元,创维智能电子、固高科技、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园等231个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全区414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316.21亿元,占年计划的97.4%。

聚焦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科技研发、临空经济等主导产业集群,明确高端数控机床与增材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大数据与云计算、氢能、航空航天无人系统研发等具备基础、具有优势的两链融合产业方向,并将新区“两链”产业与现有93个创新载体(园区)进行精准匹配,初步实现产业定位明晰、产业方向精准、空问承载明确的三个层级一体布局、协同推进。

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

陕西西咸新区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作为改革“桥头堡”的机制作用,为改革开放深入到“无人区”积板探索发展经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

一是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认真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西安-咸阳一体化体制调整的决定,西安市出台专项方案支持西咸新区加快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建设,正在推进新区内部体制机制调整优化,进一步增强优势、激发活力。

二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全力保障机场三期建设,扎实推进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用好中俄丝路创新园等开放平台,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实现同步验收、同步运营。今年新开通货运航线5条、累计开通货运航线38条。截至9月底,西安机场年累计航空货邮吞吐量31.12万吨,同比增长20.1%,总量位列全国机场第9,增速位列全国十大枢纽机场第5。

三是探索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自贸、服贸等国家级试点建设,1~9月份新增改革成果43项,新增3项创新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12项创新案例在陕西省复制推广。“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顺利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估验收,在五个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中位居前列。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