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滤镜”风波未平,“存大量未成年人性暗示”爆料又起。
近日,“小红书”App因泄露未成年人身体隐私,引发热议。某小学生家长在使用“小红书”App后发现,不断收到有关未成年人的短视频推送。有些视频镜头直接对准未成年人身体隐私部位,还有的涉及校园尾随等场景,视频的留言、弹幕区充斥着一些不堪入目的性暗示内容。目前,“小红书”App已致歉并表示将进行专项治理。
“小红书”变“小黄书”,简单致歉恐怕难以让人满意。
将未成年人的视频大量推荐给成年用户,允许隐私镜头存在,放任留言、弹幕“跑偏”。如此“包容”,不得不引人怀疑:究竟是大意致使审核缺位?还是底线缺失“打擦边球”引流?
未成年人保护不可轻视,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法律不断织密未成年人的保护之网。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需对用户和信息加强管理,发现违法信息或者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处置措施。
未成年人欠缺防范意识与社会经验,一旦被低俗示范、功利思维过分浸染,极易产生错误价值导向。网络平台必须严守法律底线,担起呵护、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别把“小红书”翻“黄”!
作者|李一鸣王子韬(实习)
来源: 法治日报
© 版权声明
文章收集整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THE END